发新贴回复
返回列表1

查看:556     * 贴子主题:“金胶州,银潍县,铁打的即墨金不换”

靓妹:乡土



积分:475
注册:2024-12-24
沟通:
Post By:2024/12/30 11:04:08
在即墨,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:金胶州,银潍县,铁打的即墨金不换。

今天主要探讨一下“铁打的即墨金不换”这句话的意思。

据说这句顺口溜流传于清代中期。这句顺口溜是如何形成的?换句话说这句顺口溜本来的意思是什么?由于年代久远,已无从得知。所以只能通过字面意思去推敲。

关于这句顺口溜,现代很多人都是从经济角度去解释的,大致意思就是这三个地方在那个年代,商贸发达,经济繁荣,宜居宜业。

但我觉得这样解释有些牵强,说“金胶州、银潍县”跟经济挂钩这好理解,但把“铁打的即墨”也跟经济挂钩,这明显是八竿子打不着。

我觉得,铁打的即墨,更像是在说即墨的城防。

比如,在即墨西北乡也流传着一句顺口溜:[color=#444444]古城的圩子是铁打的,小吕戈庄的圩子是纸扎的;。古城,是指移风店镇古城村。小吕戈庄是段泊岚镇的。这是在说兵荒马乱年代,古城村的圩子墙牢不可破,而小吕戈庄的圩子墙则是不经打,脆弱的像纸一样。[/color]

翻看即墨历史,用“铁打的即墨”,来形容即墨的城防也很贴切。

同治版《[color=var]即墨县志[/color]》记载,隋开皇十六年(596),即墨城迁到现在的地址。元至正十一年(1351),知县吕俊用土筑起城墙,周四里,高一丈六尺五寸,厚一丈二尺。门三,东曰望海,南曰景岱,西曰临川。池深七尺,广两丈。池,指护城河。

明朝的一丈,约等于现在的3.3米。[color=var]即墨古城[/color]城墙的高大致有五米左右,墙厚有4米左右。

后来,又经过多次维修、建设,使得即墨城更加牢固,坚不可摧。即墨古城墙上建有[color=var]女墙[/color],便于了望防守,后期又增设瓮城,等于给大门又加了一道保险。

在古代,构成一座城市安全主体的,主要是城墙和护城河。通过史书记载,不难发现,即墨古城的城墙足够高和厚,护城河足够深和宽。这稳稳的安全感,岂不是“铁打的”!

明朝以来,政局不稳,社会动荡,战火频仍,即墨城也遭遇多次战事。

永乐十八年(1420),唐赛儿率领起 义军攻打即墨,即墨城沦陷。

这也是冷兵器时代,即墨城唯一的一次被攻陷。

明正德六年(1511)春,流贼刘六等在北海起事,所到之处都被攻破,唯独即墨城,七攻不克。贼寇十分气愤,又去攻打相距不远的即墨营,结果即墨营失守。贼寇调转马头又来围攻即墨城,知县高允中督众拒守,射死带头的首领,贼寇散去。

崇正十七年(1644)春,即墨人郭尔标作乱,聚众数万,树栅二十八处,围县城环攻。官绅守御数月,城池固若金汤。环攻,就是围着城池进攻。

咸丰十一年(1861),八月,捻军入境焚掠,逼城关厢,即墨知县[color=var]李淦[/color]、参将凤岗,督绅民并力拒守五十余日,即墨城稳稳当当,贼寇灰溜溜的撤退了。

同治六年(1867),五月,捻军卷土重来,渡过大沽河一路杀奔即墨城。即墨知县[color=var]杨鸿烈[/color]、参将兴瑞,督绅民并力拒守,即墨城安然无恙。

从以上介绍可以看出,即墨城除了在永乐十八年被唐赛儿攻破外,在其余的多次战事中都坚不可摧。可以说经受住了qiang林弹雨的考验。

所以,我觉得,“铁打的即墨”,是用来说即墨城防的,而非言经济的。

以上,纯属一己之见,也不一定正确,所以也欢迎方家指正赐教!
<<上一主题|下一主题>>
返回列表1
Powered by ShuzirenCms © 2003-2025 Shuziren.Com ,All rights reserved.
Processed in 0.00271 second(s)